古建常識
木結構雖然有穩固抗震抗壓性能,但是依然會受到蟲害和雨水的侵蝕,為了保護木構件,在建筑表面上未進行油漆彩畫工作之前,木質基層和油膜之間的部分就要做“地仗”地仗由灰和麻組成,并鉆進生桐油,這種工藝大約形成于明代。
木基層處理的方法叫地仗,作用在于保護木材和保證彩畫的質量,木結構因受潮引起脹縮變形,傳統工藝多采取披麻刮灰作法。一是保護基層少受外界溫度、濕度影響;二是起緩沖作用,使基層的變形反映到彩畫表面時比較均勻分散。地仗處理可分為斬砍見木、撕縫、下竹釘和汁漿四道工序。
是鋪設地仗之前的準備工作。在新木構件中,為了使得木頭表皮更為粗糙,貼合地仗,要用特質的斧子砍出痕跡,痕跡深約2毫米,各自距離約1厘米。
在舊木構件的修復中,砍要更加小心,一般將酥裂的地仗去掉即可,或者先用水將去掉的部分打濕,再撓掉。也可用火堿、噴燈或其他洗劑去掉油皮。根據文物修復的原則,應該以砍撓為主。
這是老舊木構件維修的重要工藝。撕縫是指用刀子將裂縫修成八字口,從而有利于灰漿的灌注。
木材如有較大裂縫,用刀尖順著裂縫其擴大,填入抹灰。大縫用木條嵌實釘牢,如有翹茬則用釘子釘牢或去掉。遇有節子時,要清除干凈。
楦縫是指很深很寬的縫隙,不能完全用灰漿填充,因為灰漿干燥太慢,并且自身也可能脫落。故而用木條將縫隙填滿,還要用釘子釘上。
竹釘用硬竹子制成,長約4厘米,寬約1厘米??p隙受干濕影響會有脹縮,嵌縫的膩子(捉縫灰)不易牢固,所心要在裂縫內下竹釘。根據縫隙寬窄深淺定釘的長短粗細,間距約10—15厘米。為使受力均勻不易脫落,同一條縫內的竹釘應同時均勻打入。在每條縫的兩端須各有一只竹釘??p內滿嵌膩子后,釘與釘之間用竹片嵌實刮平,防止木材脹縮使膩子松脫。
木基層雖經打掃,縫內及表面仍會有塵污,影響膩子粘附及油灰的嵌實,所以要汁漿。用配好油滿、血料與水按1∶1∶30比例調勻,用刷子或噴霧器噴刷一遍。用掃帚掃凈殘留的漿沫氣泡。調“汁漿”時,先將油滿和血料摻在一起調勻,然后逐步加水調勻,如一次加足水就不易調勻。
(捉縫灰)汁漿后用鐵板將“油灰”塞入不敷出縫內,須嵌實,使縫內油灰飽滿,切忌有空隙,但不可蒙頭。在無縫處滿刮靠骨灰一道。高低不平處要襯平籍圓,缺棱短角處要長高嵌平,線口陰角貼齊。嵌縫膩子是否干透不易從表面上看出來,可用釘子扎,扎不動即為干透。
刷頭道粘結漿(開頭漿):將1∶1.2的油滿、血料調成的漿刷在膩子層表面,根據麻的厚薄定開頭漿的厚度,以經過壓實后能夠浸透麻為度,不宜過厚。
開頭漿后立即粘麻,麻絲應與木紋方向或木材拼接縫的方向垂直,以加強其搞位作用。麻的厚薄要均勻一落千丈致有位力。
捉縫灰顆粒大,用于填補空隙。第二層灰掃蕩灰又叫“通灰”,在捉縫灰干燥后進行,需要將構件包裹嚴實,平均厚度為2到3毫米。需要用皮子抹灰,再用木板刮平,最后用鐵板在轉角等細小處整修。
滿披磚灰膩子(又稱粗灰、通灰、掃蕩灰),這道灰是披麻的基礎。先用橡膠膩子板抹一道很薄的靠骨膩子(杈灰),然后滿坡一遍,使其充分密實。再用木膩子板刮平找圓,用薄鋼片將小面、陰角、接頭處找齊順平。應有三人流水作業,對高低折平整須在這道灰作好,決不可披麻后再把灰做厚,否則不能保證質量。干后磨去飛刺浮粒,清掃撣凈。
壓麻灰一般在磨麻后1到2日進行,工序和通灰一樣,但抹灰的走向要區別于通灰,方便日后修正找平。在壓麻灰后地仗已經初具功能和形狀,中灰只需薄薄一層。細灰是最后一層灰,在上細灰之后還需要磨平。
- 下一個:何為徽派建筑三絕